物联网平台在生活中常应用于哪些方面?
随着科技发展,诞生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其中物联网的诞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那么,物联网平台在生活中常应用于哪些方面?
1.智能汽车
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目的。
2.智能路灯
具有物联网能力的路灯现在可以与数公里之外的城市公共事务经理们进行“交流”,发送电力使用的相关物联网数据,可以远程调节灯光以补充本地环境条件——例如在月夜调暗灯光,或者在暴雨和大雾天调亮灯光。根据气候调节路灯的能力可以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成本。
3.无人驾驶飞行器(UAV)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矿业公司和农业企业正在使用配备了物联网传感器的空中无人机,以监控远程的、难以进入的区域并绘制图表,测量如土壤成分和水分含量等指标。远程执行这些操作的能力,可以节省现场时间,降低当人员分派到偏远和未知领域存在的安全风险。
4.物流跟踪和物流状况
现在主流的物流载体是配备了传感器的卡车,这样就可以追踪一路上的运送情况,选择最佳运送路线,追踪时间等。在有些情况下,传感器还用于追踪驾驶员的速度、刹车习惯等,确保最安全最环保的驾驶行为。
5. 安全监控/追踪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追踪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者其他精神衰弱疾病的个人,当他们离开家并且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时候。此外,物联网传感器还可以作为针对潜在危险情况的安全网。例如,可以把传感器附加燃烧器上,以防燃烧器打开却无人看管。
6. 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是最近才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新领域。通过利用最先进的IOT技术,联通各种诊疗仪器、硬件设备,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构建一个有效的医疗信息平台。
在医院里,医务人员可以通过PAD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案信息和最新诊疗报告,快速制定诊疗方案;医护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都查询医学影像资料和医嘱;同时,医疗信息平台可以帮助多家医院有效共享患者的转诊信息及病历。
7. 智能穿戴产品
智能穿戴产品是物联网技术应用初期的热门产品。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式产品一经问世引起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其功能体现在语音关怀、健康监测等方面。用户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健康实时数据,同时可以上传数据同步指导健康。而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智能穿戴产品的设计思路也趋向成熟,将更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
8. 交通基础设施
在公路和铁路的关键点设置传感器,这使城市可以监控交通基础设施的健康运作状况,以及监控像交通流量和拥堵这样的事件。这些物联网传感器发回到总部的信息,被用于向驾驶者通知拥堵点,并提供备用路线。它还用于预测哪些设备故障是迫在眉睫的,这样维修人员就可以在实际发生故障(和交通堵塞)之前分派到故障点去维修脆弱的设备。
以上就是目前物联网常使用的几个地方,聚通达与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有多年深度合作,安全可靠的渠道,专用号段,独立网元;可灵活选择套餐,成本更加可控;强大的物联网管理平台,随时可以自主进行查询、续费、管理等操作,安全又便捷。
- 推荐阅读
-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 再次入选“2022年全球首席营销官(中国区)五十强”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 再次入选“2022年全球首席营销官(中国区)五十强”
-
聚通达荣获“2022年度优秀会员单位”荣誉称号
聚通达荣获“2022年度优秀会员单位”荣誉称号
-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入选《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科技创新案例精选(2022)》机构领军人物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先生入选《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科技创新案例精选(2022)》机构领军人物
-
【大事件】2022(第五届)行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峰会成功举办! 聚通达荣获“2022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2022(第五届)行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峰会成功举办! 聚通达荣获“2022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
【大事件】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应以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
聚通达董事长侯战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应以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
-
聚通达通过2021年度第二批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中国广告主协会在京成功召开2022年“中国品牌日”专题座谈会
“2023年全球首席营销官(中国区)”候选人推选活动
-
南通市政府领导莅临聚通达考察交流 旨在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考察交流
-
聚通达齐聚交流 朝阳五支部召开“数字经济与文创建设”
聚通达齐聚交流 朝阳五支部召开“数字经济与文创建设”
-
南通市政府领导莅临聚通达考察交流 旨在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南通市政府领导莅临聚通达考察交流 旨在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发展